日期:2018-12-20 浏览:2633作者:中国日报
尊敬的曼彻斯特大学校长罗思韦尔爵士,
老师们、同学们,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第三次访问曼彻斯特大学。3年前,我曾两度到访曼大,第一次是为习近平主席访问打前站,第二次是陪同习近平主席国事访问。曼大开放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时隔3年,故地重游,倍感亲切。
曼大是英国乃至全球知名高等学府,综合实力、学科建设均位居世界前列。曼大英才辈出,迄已培育了25名诺贝尔奖得主,贡献了诸多改变人类命运的重大科技成果,例如原子分裂、石墨烯的发现及世界第一台可储存程序计算机等。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曼大“知识、智慧和人文精神”的校训。
校方领导希望我谈谈创新以及中英在创新和城镇发展等领域的合作,今天我想结合曼大的校训谈谈上述话题。
▲ 曼彻斯特大学校长罗思韦尔爵士发表欢迎致辞
知识就是力量,也是叩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没有未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只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取得更大发展。中国正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中国而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重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发展从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本等要素驱动转变为依靠科技、管理、业态和文化等创新驱动,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推进,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和竞争力提升。例如,推动北京、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与新兴产业,在东北地区以技术与管理创新带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坚持以创新方式推动城市改造,优化城市功能,带动产业升级。例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就是紧扣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引领区域协调、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例证。
▲ 曼彻斯特中国研究院院长葛小伟
二是坚持人才优先。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优质的科研机构、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培养高水平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创新人才,推动教育和就业培训的创新实践。2017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连续5年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达258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每年对全球研发经费投入贡献超过六分之一。中国大力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去过中国的英国朋友一定感受过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中国“新四大发明”的便捷高效,这正是人才培养与创新文化相互促进的结果。
三是坚持开放包容。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从40年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开放引领创新,以创新推动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封闭狭隘的保护主义只会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才是通向共同发展的阳光大道。各国既要立足自身发展,充分挖掘创新潜力,也要敞开大门,鼓励新技术、新知识传播,让创新成果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中国始终以开放的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推进国际创新合作。
▲ 刘晓明大使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主旨演讲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量”与“质”同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日益提高。今年4月和11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了一系列中国扩大开放新举措,其中特别提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在15个城市建立知识产权专门审批机构。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对外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仅有19亿美元,2017年已达286亿美元,增长14倍。中国也高度重视保护英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这从英国在华活跃的专利申请可见一斑,英国在华专利申请累计已超过2万件。中国还积极推动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框架下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与英国、欧盟、美国等建立了知识产权对话交流机制,与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专利审查高速路”协议,为推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向平衡、普惠、包容方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中英都是崇尚创新、勇于创造的国家,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交融、休戚与共,共享创新成果是国际社会一致呼声。我认为,中英加强创新合作面临三大机遇:
一是中英关系发展的黄金机遇。当前,中英关系保持稳定发展,两国领导人多次重申坚持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大方向,为双方加强创新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近年来,中英“一带一路”合作逐渐走深走实,成为两国务实合作的新亮点,也为两国创新合作开拓了新空间。上个月,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福克斯国际贸易大臣率团出席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创新创意领域合作协议。
二是优势互补的独特机遇。英国是世界创新强国,处于全球科学研究的前沿,拥有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实力。英国正大力推进“全球化英国”,实施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在人工智能、健康和老龄化、绿色增长、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工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信息通信、航空航天、高铁、核能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效率,孕育着巨大的国际合作空间。中英在创新领域目标一致、优势互补,以创新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符合中英双方共同利益。
三是基础扎实的合作机遇。经过双方不懈努力,中英已经形成机制完善、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科技及创新合作局面。中英建有科技创新合作联委会机制,设立了研究与创新合作伙伴基金,并在基金框架下支持240个中英机构开展了460多个合作项目。2017年底双方共同发布《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为两国深化创新合作规划了新蓝图。近日,中英科技创新联委会第9次会议在伦敦举行,双方就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中英旗舰挑战计划、中英创新创业与人员交流合作等达成重要共识。此外,安德鲁王子发起的创新创业项目“龙门创将”在中国受到热烈响应,青岛中英创意产业园等新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著名创新作家范乌尔芬(Gijs van Wulfen)曾说过,“可以凭一己之力创造,但无法凭一己之力创新”(You can invent alone, but you can’t innovate alone)。中英双方如何抓住机遇、做大创新合作蛋糕、携手引领国际创新发展与合作?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运用曼大校训的第二条—“智慧”,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思路,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进一步加强创新发展战略对接。中英双方应加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英国促进增长的创新与研究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等对接,以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为牵引,加强中英创新合作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加强就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制造业创新等政策交流与对话;共同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创新规则和标准制定,共同应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及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合作。中英应利用好两国科技创新合作联委会、中英研究和创新伙伴基金、年度旗舰挑战计划、产业创新基金、中英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和资源,推动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合作。针对双方发展需求,明确优先合作领域与重点项目,在智能技术和机器人、低碳和绿色制造、遥感和卫星技术、新能源、新种业、先进治疗、抗生素耐药性、人口老龄化、创意经济、金融风险管理等领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探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创新等第三方合作,扩大中英创新合作的辐射影响。
第三,进一步推进区域创新发展合作。曼大所在的英格兰北部地区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200多年后的今天,该地区正以“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计划为引擎,实现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中英双方应以友好省市为平台,发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中部引擎”等战略协同效应,不断深化地方创新发展合作。双方可分享城市发展经验,探讨城市升级改造合作试点和老工业区改造等合作,推动可持续城镇化合作,共建绿色、智慧、包容性未来城市;办好大连制造业产业示范园、青岛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带动中国城市转型;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战略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该地区互联互通与联动发展;共同推进中英雄安金融科技城合作项目,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曼大校训中的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文”。在这个领域,中英合作始终走在中西方交流的前列。目前,在英中国留学生超过17万人,华人教授学者6千多人,每年在华工作的英方专家超过4万人次,这些数字都高居欧洲国家榜首。他们都是中英创新合作的重要人才基础和推动力量。近年来,我曾多次为全英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获奖人员颁奖。就在上周,我作为评委参加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举行的第三届“龙门创将”全球总决赛,见证了中国企业家的出色表现。每次参加这类活动,我都深深被中英创新创业人才的热情与创造力所感染。中英应着力推动科学设施相互开放,重点加强在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科研交流以及重大科学项目的联合研究,不断拓展在技术商业化领域合作。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加强创新创业者培训和职业教育等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好“龙门创将”等创新创业活动,为中英创新合作不断输送有生力量。我们欢迎英国作为唯一主宾国出席明年4月在中国深圳举行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这必将推动中英人才交流和人文合作再上新台阶。
曼大与中国企业在石墨烯科研和产品研发,与北大、清华等中国高校在先进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可以说曼大是中英创新合作的“先驱者”。我衷心希望曼大继续发挥优势,秉持“知识、智慧与人文精神”,与中方深化创新领域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打造曼大在中英创新合作中的“金字招牌”。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曼大学子积极投身中英创新合作,为中英友好合作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有句古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永无止境,合作永无终点。我们愿与英国各界人士携手努力,以创新精神推动中英合作,以创新成果丰富中英关系,共同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
▲ 合影:刘晓明大使(右二)和夫人胡平华女士(左一)
与曼彻斯特大学校长罗思韦尔爵士(左二)以及曼彻斯特中国研究院院长葛小伟(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