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02 浏览:2053作者: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
世界城市日,出自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上海宣言》中的倡议。倡议表示,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和奋斗。
纪念2020世界城市日, 新冠疫情给全球社会与经济都带来了重大影响,这场波及世界的战“疫”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对城市形态规划做出改变?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环境、教育与发展学院的环境与景观规划高级讲师Ian Mell博士正在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他认为中国是站在“应对新冠疫情影响”最前沿的国家,中国的应对方案很有可能将引领全球对城市规划实践的回应。
Ian Mell
博士曼彻斯特大学环境与景观规划高级讲师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超过6%,中国城市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已超过60%。增长的城市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到住房密度、就业机会与交通规划。在新冠疫情期间,充足的公园与绿地公共使用空间同样至关重要。
新冠疫情期间,住房、就业、交通及公园等空间分配问题在学届及业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的发展,农业、绿地及公共娱乐设施的比例已产生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用作城市发展的商业用地。这样的改变给景观生态功能带来了变革——基建所造成的污染日益增加,交通流量激增,自然排水系统被修缮成管道和隧道,从而造成潜在的洪水隐患。此外,房地产行业的欣欣向荣,与有效的环境保护举措背道而驰。
传统和现代并存是解决城市化负面影响的好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景观设计的重点是为人类提供阴阳平衡的五行,使其与石头、水、植物、建筑和谐共生。古典园林的设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座椅、卫生间、体育设施、茶馆和步行道的设计,为不同年龄段提供相应的空间。除此之外,在城市区域移栽的“绿色”景观帮助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园林的设计传统得以传承。
上海、北京和苏州已开始新建功能性的园区以起到避暑与防洪的目的,同时给周围居民提供活动区域。其设计理念是将不同材质整合到可持续排水的应用中,例如多孔表面设计。
中国已开启海绵城市和森林城市草拟了国家生态城镇计划,旨在让相关城市建立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地区,利用树木、动植物、自然排水系统解决极端高温、降水和污染问题。海绵城市,以武汉为例,利用可持续排水和雨水管理实践以限制雨水进入工程排水系统的比例。这降低了城市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量,同时为景观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了创新的思考:如何有效绿化城市的空间。森林城市,例如拟建中的柳州开发区,利用树木、林地和森林提供联通的栖息地、改善热应激并拦截降雨。
海绵城市与森林城市的建设不单只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还需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应将绿色和开放空间融入其城市构建中,通过规划应对极端高温、洪水和污染现象,以满足生态和社会的需求。新型公园和绿地是市民户外娱乐及健身的重要场所。然而,房地产公司的投机性持续主导削弱了投资城市自然的经济价值,却忽视了社会生态价值。
在气候多变的地方,公园绿地能进一步优化当地居民生活、注入更多活力。通过建造自然生态及创新的建筑实践,将传统的开发形式和满足室外空间的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并在城市地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所需的复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