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浏览:1490作者: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与政策部署以及全球约110个国家作出“0”碳承诺,2021年不仅可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也可视为 “全球绿色低碳竞争元年”。走入公众视野的碳中和成为了全球性公共议题。
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必须携起手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奋斗。
2021年10月24日,《科技 ∙城市 ∙人文沙龙》第三期:“城市碳中和”前沿沙龙暨“碳圈CO2”产品发布会在上海市成功举办。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20多个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共同见证了一场“城市碳中和”学术盛宴和“碳圈CO2”互联网产品发布。
活动伊始,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晔先生发表致辞,他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表示在学界,关于“碳”和“低碳竞争”的讨论和发展由来已久,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对各个行业领域(比如金融、贸易、交通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和产业创新加速推进落地,新规则和价格体系逐步形成,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必须要从低碳竞争思维的被动应对者主动转型为双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构建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上海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唐忆文女士发表感叹:2021年是碳中和元年,3060的双碳目标固然极具挑战,但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我们正迎来一个越加清晰的未来。个体、资本的力量并驾齐驱,低碳理念的渗透也同样重要,行业里需要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平台为群众和企业赋能,提高各自的“碳能力”,积极应对碳中和的风口和挑战。
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曼彻斯特大学国际教育中国区总裁傅潇霄表示:曼彻斯特大学正在不遗余力地建设一所“零碳大学”,从“研究、学生和学习体验、公众参与活动、校园运营”等四个维度推动低碳可持续发展。曼彻斯特大学是全英第一所将社会责任感写入核心战略目标的高等院校,曼大中国中心将在未来持续支持碳启城的低碳创新事业,落实ESG理念,和谐共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本次活动主办方代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包存宽先生感慨:这两年他深刻地体会到低碳治理需要社会企业的合力。无论是从治理的本意,还是从低碳发展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转型发展的过程时时刻刻都是对我们智慧的考验,我们必然需要政界、学界、业界齐心协力。科技 ∙ 城市 ∙ 人文沙龙是各界破壁互联的一个开始,也是我们低碳美好未来的一个预兆。
沙龙上半场,“碳圈CO2”互联网产品在20多个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领导嘉宾的见证下正式发布。曼彻斯特大学博士、碳启城创始人孙冰先生发表演讲。他谈到,在这个人人谈碳的时代,碳中和成为一个为数不多的国际通用语言和议题。碳产业链正在从人才、学科、政策、规范、试点等维度加速建构,中远期一定会从B端企业触达到大C端,覆盖到各行各业影响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碳圈CO2”是在碳产业链建构过程中的价值产物。它的定位非常清晰:是一个面向B端用户,专注于碳中和产业内容和项目链接服务的平台。围绕双碳时代的 ESG 理念(环境、社会、治理理念),“碳圈CO2”通过简洁的产品形态,通过资讯、项目和直播三大功能模块,打造垂直产业社群和资源平台。为碳中和或 ESG 理念关注者、相关领域专家或影响力机构和项目需求方提供链接服务。未来,在政府引领、多元共治的政策指导下,在产品迭代、持续成长的道路上,碳圈也将协同合作伙伴们一起携手共进,打造低碳智慧时代的产业服务生态。
沙龙下半场10多位行业专家齐聚一堂,以“低碳城市、绿色金融、碳产业链”为议题开展了研讨交流。针对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与会嘉宾通过各自的专业视角,以政产学研不同领域的敏锐触觉,解读碳中和在金融行业、能源领域、教育行业、制造行业、社会公共领域等产生的影响和变革。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与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从理论到制度,再到市场,金融如何做好全面迎接和服务“零碳发展”的准备?与会嘉宾分别在配置资源、管理风险和市场定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观点。此外,来自高校的学者还从学术视角,剖析了碳中和给学界带来的巨大影响,如何加速打破产学研之间的要素壁垒,将信息链接共享、量化评估,从而实现协同共进是一个持续讨论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