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新华网】跨越地域的学术桥梁:曼彻斯特大学新校长邓肯·伊维森谈全球教育新格局

日期:2025-03-17 浏览:81作者: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

(视频:张千石)


新华网上海3月17日电(许超 张心怡)今年2月,曼彻斯特大学新任校长邓肯·伊维森(Duncan Ivison)教授开启了他上任以来的首次中国之行,足迹遍及北京、上海、香港三地。在这段为期数日的访问中,伊维森校长不仅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顶尖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亲临上海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与中国校友深入交流。此次访问,恰逢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持续深化之际,也是伊维森教授自2024年8月担任曼大校长以来的首次正式海外出访,彰显了他对英中高等教育合作的高度重视。



邓肯·伊维森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张千石 摄


伊维森校长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深入交流了当前全球教育格局的变革、曼彻斯特大学的应对策略,以及英中高校合作的新机遇与挑战。



邓肯·伊维森一行与复旦大学校方代表会谈。新华网 发

全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新使命

“我们身处于充满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学承担着特殊使命。”谈及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伊维森校长开门见山。他表示,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人工智能革命、发展不平等、健康差异等全球性挑战,都需要大学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开展前沿研究还是推动制度变革。

伊维森校长认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大学需要开展更多合作,携手彼此、携手产业界、社区等方方面面。因此,对于大学而言当前正处于关键时期。”他透露,曼大目前正着手制定其新的发展战略,积极思考到2035年曼大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正是我们如何帮助应对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不仅仅需要来自曼彻斯特的力量,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

“曼大新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思考如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此外,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使其成长为未来世界需要的领导者,思考学生需要何种教育。”伊维森校长特别强调了实践机会的重要性,他认为为学生提供学习之余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比如企业实习、田野学校等,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谈到教育创新,伊维森校长兴致高昂:“我们另一个很看重的便是创新。我们如何帮助社区和社会更有效地进行创新?我们知道学生想要创办自己的公司,也了解员工通过研究得到了很多好想法。那么,我们如何能更快、更有效地将这些想法诉诸实践呢?”

他提到,曼大正在曼彻斯特创建一个新的创新园区,并希望将曼彻斯特的工作与其他大学联系起来。在此次中国之行中,伊维森校长与北大和清华的校长讨论了他们在创新领域的工作,探讨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将双方研究人员和学生聚集在一起。这也是曼大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肯·伊维森受邀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发表演讲。新华网 发

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未来领袖

作为一所世界顶尖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拥有约10000名中国学生,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之一。对此,伊维森校长表示:“我们为我们的中国学生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的学生中有40%来自英国以外的地区。我们对国际学生非常自豪,认为他们是我们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维森校长谈到,在与曼彻斯特的中国学生以及中国校友交流时,他了解到中国学生非常热衷于为世界做出积极贡献,无论是与气候变化相关,还是与技术、创新相关,他们希望有机会以积极的方式做出贡献。“因此,我们正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课堂内外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点,这也将是我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伊维森校长特别提到了“数字校园”的概念。“我们如何能为学生和潜在学生提供更多在线学习的机会,或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呢?我们正在积极思考通过我们的数字平台以及海外中心可以提供哪些新机会。”


(视频:张千石)


针对曼大课程如何适应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伊维森校长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教育教学来应对世界面临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在过去十年中在研究和教学影响力方面排名如此之高的原因,但我们也在思考新的方向。我们正在大学内创造新的能力以支持创新,因为我们知道许多学生希望创办自己的公司,目标是实现更环保的可持续实践,或者希望利用研究和技术来支持更可持续的做法。”

这一理念与中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一致。伊维森校长特别提到了人工智能的负责任使用,“因此,我们如何帮助公司、学生和领导者们思考负责任地使用AI,这也是中国大学的校长与我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伊维森校长观察到,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我们以新的方式使用它。它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普及,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技术发展对社会影响的焦虑。这一点在中国、英国和曼彻斯特都很明显。”因此,曼大特别关注“AI的信任使用”领域,希望为此做出贡献并开发相关课程,支持学生、合作伙伴和毕业生。

对于未来人才培养,伊维森校长强调:“我们如何培养未来世界所需的领导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认为领导力真的非常重要。在当今世界,成为一名领导者很难。”

深化英中高等教育合作 共筑学术共同体

在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伊维森校长坚定地表达了对国际教育合作的信念:“我们必须寻求与其他国际机构、世界各地大学的合作,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合作的时候。我们非常看重与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我们正在思考如何更紧密地合作,不仅在科研方面,还包括教育和其它合作项目方面。”

在具体行动方面,此次中国之行中,曼大与北大和清华续签了合作协议,与上海交大和复旦深入探讨了未来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涉及多个领域。“我们的学生和中国学生将在上海、北京、武汉或我们有合作伙伴的任何地方以及曼彻斯特一起参与博士项目。这样,我们就能在曼彻斯特和世界其它地区之间实现年轻研究人员的流动。”伊维森校长如是说。



邓肯·伊维森在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中心发表演讲。新华网 发


这种合作对于应对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伊维森校长指出:“我们需要能够跨文化交流的领导者,他们理解文化差异,并能够推动建立跨国界的信任关系。因此,我们寻求推进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工作的机会,无论是中国学生、新加坡学生还是北美学生,都有机会来曼彻斯特学习。我们希望将其真正融入我们的课程之中,尤其是在当前各国之间难以开展对话的时期。”


(视频:张千石)


谈到曼大中国中心的作用,伊维森校长充满期待:“我们希望真正将与中国大学和世界其它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融入我们的课程之中,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在曼彻斯特和世界各地学习的机会,比如像上海这样令人兴奋的地方。”同时,伊维森校长也强调了校友网络的重要性:“我们也在思考如何继续链接我们的校友。正如我所说,他们带着曼大的精神离开校园,可以说他们永远不会真正离开曼彻斯特,无论是住在上海、北京、香港、新加坡或其他地方,他们是一生的'曼城人'。”

以此同时,伊维森校长对中国中心的绿色低碳实践也表示赞赏。中国中心通过碳排放检测、节能灯具改造、室内绿植生态化布局等创新举措构建了低能耗示范空间,这与曼大推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也呼应了中国政府倡导的“双碳”目标。

对于大学与产业界合作,伊维森校长指出:“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大学与产业届之间的关系,这真的很重要。我们通过科研以及围绕我们的项目和教育学位的合作,与产业届建立了非常深厚和持久的关系。”他特别提到:“我们在曼彻斯特正在大力推进这一点,同时我们也希望给我们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一个建立自己公司的机会。”



邓肯·伊维森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张千石 摄


展望未来,伊维森校长强调:“我们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与产业界合作的机会,甚至可能成立他们自己的公司,或至少学习创业精神,了解在大学之外工作的意义。”同时,曼大也在积极开发创新生态系统:“第二部分实际上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关系并更普遍地支持这一活动?目前在曼彻斯特有很多事情正在发生。正如我所说,我们正在曼彻斯特市中心开发一个全新的创新生态系统。这将是一个公司可以进驻并与大学密切合作的地方,也可以是我们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创办企业或将其分拆出来的地方。”

在当前时代下,伊维森校长的中国之行展现了学术界对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坚定信念。正如他在访问期间所强调的:“国际合作将始终是我们大学的重点,我们期待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在新的教育格局下,曼彻斯特大学与中国教育界的深度合作,无疑将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未来领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